关于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你不知道的秘密!
拉康心理
2017年11月29日,中科院下属的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委会公布了筹委会委员及专家委员会名单。
其在自我简介中这样说到,“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委会是由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一批专家学者组建的一支过渡性工作团队,目的是联合心理学学术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团结广大心理咨询师,为心理咨询师筹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搭建一个心理咨询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服务社会和实现价值的公益平台”。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在其公布的92人专家委员会名单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问题1:这个所谓的“家”是谁的?
搜索后我们惊讶的发现,在92人的专委会名单中,有33人来自医疗卫生机构,占36%,59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占64%。
来自社会机构的人数为零。
在这个心理咨询师的家里,有谁来为占绝大多数的私营心理咨询师站台发声?
似乎是没有的。
为心理咨询师筹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里的咨询师只包括医院和学校吗?
私人营业的心理咨询师属不属于这个范畴?
莫不是只是高校教师和医生才有资格加入?
问题2:实务和职称,哪个更重要?
心理咨询是一份实操经验十分重要的助人工作。
哪怕读了再多的理论,不积累相当的实操经验也无法胜任心理咨询。
然而我们发现,在这92人的名单中,除去33人(36%)的精神科大夫与心理治疗师,16人(17%)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外,有43人(47%)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授、博导、研究员。
这43位教授、硕导、博导、研究员,有心理咨询的经验吗?
对这43位教授、硕导、博导、研究员来说,心理咨询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吗?
他们的那些职称是靠咨询得来的吗?
对他们来说拿课题重要还是花50分钟给一位来访者重要?
让一帮以发论文为生的人来指导以咨询为主业的从业人员,合适吗?
让一帮甚至有可能都不怎么认可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来做指导专家,合适吗?
问题3:山头主义的吃相是不是太难看了?
从区域分布来看,在92人的名单中,北京地区的有41人,占比44.6%,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冠绝群雄。
其他地区如杭州6人,哈尔滨4人,长沙4人,南宁、深圳、天津3人,青岛、上海、武汉2人,其他如广州、成都、重庆等都是1人。
而中科院出身的专家的数量为14人,占比15.21%。
我们不禁担心,要是真因为某些利益冲突打起来,北京地区不得分分钟团灭全国啊!
要是北京专家内部打起来,中科院也是分分钟教做人啊!
如果以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而论,上海、广州地区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不见得比北京差多少吧?
那如此悬殊的人数对比,除了山头主义作祟这一解释,还有其他原因吗?
嗯,北京地区的专家再一次十分骄傲的代表全国!
问题4:靠体制供养的,能体会人间疾苦?
100%,真正的100%,所有的专委会成员全部都是体制内专家。
哪怕一个能够代表个体咨询师的委员也没有。
有国家财政供养着,做不做咨询并不重要,有没有来访者并影响生存,咨询做的好与坏也无所谓。
靠这些体制内专家,真能改变国内咨询行业的乱象?!
反正我不相信。
不在同一个锅里吃饭的,才不会在乎别人的死活。
问题5:我们是韭菜吗?
以中国体制内人员的尿性。
如果资质认证与培训的决定权集中到体制内专家的手上。
社会私营机构的心理咨询师会不会沦为这些体制内专家的专属萌宠?
就像中国股市的散户一样。
沦为庄家的韭菜,一茬茬的收割。
这个冬天,怎么格外的寒冷?!
往期文章:
佛系二维码
千千万万的公众号中
能被你识别都是缘分